歐洲球證不易當
近日關於球證的話題,可說是層出不窮,除IFAB宣佈希望下季在職業足球層面試驗引入“橙牌”的新處罰手段外,其實是次大會還提出幾項球例的改進概念,包括將VAR協助執法的涵蓋範圍擴展至角球、罰球及第二張黃牌等情況;還有就備受爭議的手球規例,再次修改;最後就是日後可能不會再見到球員圍堵球證的畫面,將來或只允許隊長向球證抗議。
在如此多協助執法的措施、工具及科技等支援下,人們自然期望能擁有一個絕對公正的比賽環境。理想很豐滿,現實卻相當骨感,只要涉及人為操作,犯錯自然就在所難免,不過在VAR都會出錯的當下,包括PGMOL甚至國際足協等機構,在容錯率上與其他持份者似乎有極大出入。
如此落差,更直接導致球證在場內場外均承受難以想像的壓力,甚至部分有不敢吹的表現,反正漏判還有VAR“包底”,這樣心理上的依賴,到底又是否引入VAR協助執法的初衷?更甚是今季歐洲足協更在歐冠等賽事中,導入“Be a Referee”的標語,試圖鼓勵年輕人投身裁判行列,但試問又有多少人願意跳入這個人見人罵的火坑?
足球評述員 袁家傑
球队历史视频及赛前分析: